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特色区域  > 正文

一部讲述婚内情事的成人片,却被网友提倡放进中学教材?到底为何_环球微动态

日期:2023-06-20 05:22:45 来源:顶端新闻

奇了怪了。

一部强烈自传性的私人影片:讲述一个女人的婚姻故事。


(资料图)

却能让看过的朋友纷纷在某瓣上呼吁:

“建议放进中学教材。”

“不但可以做儿童的科教片,甚至还可以做成人的科教片。”

咋回事?

豆瓣8.1,烂番茄81%新鲜度,这部口碑佳作《我的婚内情事》:

形式很实验,科普很硬核。

故事的讲述者,是主人公里身体内的一个“神经元”。

话题很普世。

它想搞明白,婚姻到底是个啥玩意?

为什么人会想要结婚,到底为何会坠入爱河?

来,今晚Sir带你一起答疑解惑,看看本片是如何大刀阔斧地将神秘的爱,神圣的婚姻一一拆解:

我的婚内情事

01

少女变形记

呼兰曾经讲过一个段子。

说男生从小就不知道怎么爱一个人,他们会通过扯女生辫子,往女生铅笔盒放毛毛虫的举动吸引女生注意。

完了之后还嘲笑:

胆小鬼

略略略

并自觉:

我真是个小机灵鬼

这个段子很形象,很熟悉,似乎是很多人的小学记忆。

但。

有人从那个被捉弄的女生角度想过这件事吗?

《我的婚内情事》里便出现了这样的一幕:

8岁的泽尔玛进入学校,开学的第一天,她就“闯祸”了。

有男同学揪她的小辫子。

而她呢?

动手反击,两人大打出手。

△ 变猫的设计跟《青春变形记》有异曲同工之妙

被人欺负就还手,有错吗?

“有”。

原因只有一个:泽尔玛是女生。

早70年代的苏联,女性是有一定的“规范”的。

比如说女孩不能打架,不能粗鲁。

不该展现强壮,应该柔弱。

不该刚硬,应该妩媚。

拥有才华也不可外露,因为女性的强大容易使男人感觉弱小。

所以被男生抓辫子。

应该理解为被男孩注意到(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注意),皆是荣幸。

于是。

就在泽尔玛动手反击的时候,全班同学,34对冷酷的眼睛直勾勾地审判着她:

判定她,不是女孩!

这……怎么能不是呢?

不过没办法。

身为女性,只能改变。

电影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式来表现了这一过程:

动画科普。

是的,你没想错,就是和教学课堂一样,以动画的方式,展现了这种观念影响下,泽尔玛的大脑中出现的神经变化。

简单来说,就是神经元同步。

当泽尔玛一遍一遍地练习着“如何成为女孩”的“咒语”时。

她大脑里的神经元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回路。

当泽尔玛重复她的新动作

那些神经连接得到加强

直到它们形成一条通路

而那些与这个观点无关的。

统统被修剪。

未使用过的神经元和突触连接被修剪

使神经传输更有效

最终。

当一个全新的神经元同步形成,也就诞生了一个“全新”的泽尔玛:

“野猫”泽尔玛,进化成了“兔子”泽尔玛。

是不是很容易理解?

是的,这其实就是“环境改变人”的科学解释。

而这部电影中关于这类的解释还有很多。

比如说:

人为什么酗酒?

是为了麻醉自己的痛苦神经。

酒精能触发内啡肽的释放

在谢尔盖大脑的奖赏通路中

它让谢尔盖体验幸福

青春期为什么那么爱冒险?

是因为那时候她的伏隔核,奖励回路的参与者,变得异常活跃。

等等等等。

但。

Sir觉得,这些热闹的元素之下,最值得注意的,还是它揭露了女性在那个社会里,被规训,被塑造的经过。

而这,也是很多人说“应当进教材”的直接原因。

02

人生切割术

“你喜欢我吗?”

这句话看似简单,但对女性来说,有可能是一生束缚的开始。

怎么说?

首先,在传统观念里,它是女性身份建立的基础。

就拿泽尔玛来说。

她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,是因为从小到大被灌输的那个观念:

唯有拥有灵魂伴侣,你才完整。

△ 影片以穿插音乐剧的形式来展现无处不在的文化灌输

这种爱情神话,使得她从小就习惯于在人群中去寻找另一半,寻找那个可以将自己完整化的另一个人。

但。

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?

是需要男性的首肯,才可以完成自己的完整化过程。

这是泽尔玛改变的基础。

更是她改变的动力。

它将“被爱(欲望)”与“女性的完整性”作捆绑,才使得女性总误以为,她必须通过一个男性的爱欲才得以确证自我。

可以这么说,这正是第一刀解剖:何为“浪漫爱”。

她们急迫地寻找爱河。

为的,只是等待着那句,“我喜欢你”。

但下一步呢?

走入婚姻圣殿后,影片反复出现了一个意象:旋转木马。

多年来在流行文化语境里,它代表天真梦幻的乐园,反复出现在书写浪漫爱情的影视里。

旋转木马也不例外地出现在泽尔玛的幻想世界里。

但。

当泽尔玛开始真正进入两性关系后,旋转木马再也没出现。

为什么?

实际上婚姻的残酷与复杂,瞬间击碎了泽尔玛过往想象出的梦幻假面。

这便是影片的第二刀解剖:

何谓婚姻制。

社会学家吉登斯曾阐释过这套维系父权社会的秩序:“浪漫爱”往往仰赖性别化的刻板脚本。男刚女柔的二元爱情模式最终会以结婚成家,男主外女主内为理想结局,女性通常被视作男性的辅助,顺服于他。

泽尔玛的第一段婚姻就是这样开始的。

你看她丈夫的求婚词:

爱的存在使世界保持平衡与统一

女人爱上男人

因为男人很聪明

男人爱上女人

因为男人需要支持

嗯……这台词虽然看上去直白且傻了一些。

但何尝又不是那个年代,很多男人所想?

于是成婚后。

泽尔玛在丈夫的劝诫下逐渐远离她的朋友,远离所有异性,远离外部一切社会关系,她的人生中心只剩丈夫及家庭。

所谓,“回归”家庭。

与此同时。

爱与妻子的身份形成了双重压力,要求她无时不刻读懂丈夫的心思和愿望,尽可能地满足他。

当家事有某件事使丈夫烦忧,无论它微小到只是抖胡椒粉的姿势,泽尔玛脑中的小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蹦出来迫使她自我反思。

看到这段日趋窒息的婚姻,或许你会质疑:既然如此,干脆离婚不就得了。

但在半个世纪以前的苏联,泽尔玛从在月经初潮那天起,便已接受母亲严苛的“好女人”原则教育:

婚前保留贞操;择优结婚;最后也最重要的一条是:

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婚姻。

于是她选择努力,努力,再努力。

用丈夫满意的方式抖胡椒,容忍丈夫的出轨,甚至是言行上对她的施暴。

直到那天,泽尔玛在自己的画作上署名时,她才猛然意识到自我的存在:

她并不只是丈夫的从属,她可以是她自己,她可以创造。

这个签名创造了一个新的我

一个艺术家

那一刻自我觉醒,终于驱使着她在差点被家暴致死时解脱出来。

这次,泽尔玛终于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吗?

03

偏轨的自我

看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想:这是部女权电影吗?

不不不不不。

有意思的是,这明明是部女性的自传电影,但在其中,我们却看到了一种更广泛的,无人逃脱的困境:

性别枷锁。

女性该是什么样子的?男性该是什么样子的?在很多社会,都有着固化的印象,一旦偏离这个印象,往往就会被主流价值体系抛弃。

就像日本。

为什么很多男性下班后都会聚在居酒屋?

因为在传统社会里,男性没有社交,是一种无能的表现。

就像韩国。

为什么女性会遭受那么多的屈辱?

因为在传统观念中,女性就应该温顺,就应该善良,忍辱负重是最高道德。

环境会影响人。

在什么样的环境里,便会诞生什么样的人。

但仅仅是社会压力吗?

不。

还有不知不觉的潜意识,影响着每一个人。

泽尔玛的第二段婚姻。

对方是个来自瑞典的外国人,长发飘逸,温柔细腻。

但当他们结为夫妻。

两人却在不自觉中开始严苛地扮演刻板的性别身份,企图以此复制那个完满的家庭神话。

在泽尔玛眼里,新丈夫的举止太不够男子气:

她讨厌他翘起兰花指握叉,讨厌他双腿并拢的坐姿......

相对的,新丈夫也开始指摘泽尔玛的不够女人:

女人不化妆就像没有晨露的玫瑰!

任何人从远处看你都会把你误认为一个男人

是的。

当一个社会对某个群体有着固定的、脸谱化的要求时。

每个人。

都只能戴上口是心非的面具。

把真正的自己,尽力藏好。

这里说的不仅是女人,不仅是男人,更是父亲、母亲、子女,甚至,某个团体的成员、某个城市的居民、某个国家的国民。

但。

没有人会活成别人的模板。

正如每一个人,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。

于是电影结尾。

泽尔玛离婚后再次遇到前夫。

她看到他打扮成了女人的样子,而这,其实才是他原本的样子。

泽尔玛愣住了。

一时间她的思绪飘远,穿过那些失败的婚姻,穿过无果的爱情,来到她的小时候。

她看到了最初的自己:

那只和同桌打架的小野猫。

这么多年了。

我们把自己丢弃在哪个角落了呢?

于是。

她深深地拥抱了小时候的自己,告诉她:

我爱你现在的样子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编辑助理:巴斯特冷面

标签:

推荐